北京金币新闻中心钱币新闻 → 邮市一路下跌 原因何在?


  共有363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邮市一路下跌 原因何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广州涨泉商行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133 积分:3748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0/3/14 22:19:00
邮市一路下跌 原因何在?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11/12 10:59:00 [只看该作者]

邮市一路下跌 原因何在?


无数人的投资者在不断的问:行情到底这么了?”为什么会这么一路下跌。在没有明显利空的情况下,就算跟随股市的暴跌,到目前为止从任何角度看都应该崛起了,但是呈现出来的确实不断的下跌的势头。


原因何在?


我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近两月内下跌的主要的市场为:南京、中南、南方等几个老所。而新开的中艺,天津却呈现上涨的劲头!那我们从最表面的现象分析是一部分资 金流入新所,对于老所的资金一种抽离,就像蓄水池一样,如果流出的速度大于进入的速度,那么水池里的水位会不断的下降。邮币卡市场是一个完全的资金推动型 市场,因为文化产品增值的空间是稀缺和时间。


在数年内要透支其数十年的升值空间那么只有靠强大的资金去推动加速上涨趋势。如果我们在深一层的剖析下跌的原因,我们又看到了老所藏品的价格相比新所来说, 一定是高了。高的原因是因为流通性溢价,在流通性稳定的情况下溢价可以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位。一旦流通性危机出现,流通性溢价逐渐下降,那么价格会自然回 归市场价值!在资本市场,可能短期的高估都是正常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可以去左右市场,可能在相对封闭的阶段即使可以左右市场一段时间最终还 是要回归价值本质!以前在现货市场上的几块钱的东西到电子盘就可能值几百,但是一旦流通性危机出现,那么电子盘和现货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就算有保管,鉴定,品相他们对于现货的溢价也是有限的!


刚才我们分析的是除了第一层最浅的表象演化到第二层的下跌的原因。如果只有这两层原因,那么电子盘不可能久跌不起。那么如果在往深的层次去探究,追究其本质原因是什么,下文我们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失衡!失衡!失衡!


我认为第三层次的原因也就最主要的原因。在这个原因下才会出现目前这种失控的局面,最深层的原因就是原有的整个邮币卡的生态圈被外力打破了,各各利益链出现断裂!

分 久必合,合久必分。社会中各方利益群里通过赚钱效应的联系汇集在一个圈内,并且在这个圈内不断的磨合、碰撞、在你进我退,我进你退之中找寻着大家都不是太 别扭的平衡点。一旦平衡形成,利益以及力量的相互对冲,圈子里的每一个都在不同程度的去维护这个生态链,不让他出现崩溃和崩盘的状况!就算暂时的不公,也 不会有任何圈内的人想去打破这种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已经被打破了,被谁打破了?这种外力是什么?我认为这种外力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具备邮币交易所资格的新所不断的开业,对于原有圈内人的 挖掘。第二方面就是托管上市的非主力控筹的筹码的变现。还有就是因为上一轮跟随股市的下跌把原有内部存在的矛盾激化,造成的平衡点松动,在平衡点松动的情 况下,新所对于原有圈内的资源的拉出造成了现在的崩溃的效应出现!


在 2014年,新所虽然不断的开业,但是按照时间的平均来计算可能是平均一个半月开业一家,但是现在的速度开始加快,平均每20天就有一个新的交易所开业! 邮币卡市场是撮合交易制,撮合交易和做市商交易最大的区别就是流通性。做市商交易是不需要流通性的。而撮合交易最重要的就是流通性,所以谁具备充分的流通 性就会变成一个黑洞不断吸引更多的人、货、钱进入这个场内。无论是藏品托管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人都希望去参与一个可以藏品溢价更高的并且最容易变现的交 易所。这也就是在2014年不可能有新开的交易所超越南京的最根本原因!所有的新开的交易所都希望从南京的流通性中分一杯羹,所以南京的代理商是他们第一 获取的目标。


但 是在去年的氛围下,每个人的利益都得到了相应的平衡。并没有达到激化和失控的局面。所以新所即使拉拢了一些流通性也不会出现决定性的胜利。他们一直在等, 在等一个对手会犯错的机会。如果不出错,在这种市场是很难有超越的机会的!现在这个机会到了,原有的圈内的平衡终于被打破!


目前在老的几家交易所中,普遍的存在的问题就是利益矛盾的激化。这种激化反应在:1.投资人和投资人之间的失衡。2.经纪商和交易所之间的失衡。3.投资人和交易所之间的失衡。4.托管中小户与藏品挂牌人的失衡。


1第一种失衡 投资人VS投资人


投 资人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IPO名额争夺上。就算一个没常识的人都知道IPO是最赚钱的环节,名额一共就这么多到底按照什么样的一种方式去分配。如果你 是领导你按照什么来?按照贡献程度来,那么在每次下跌趋势中冲进去护盘的人。他们是有功的人,对于有功的人是不是要奖赏?行情的起局是因为原有圈内的人资 金推动,在高点出局换取现金。在行情下跌的阶段,也是因为之前赚过钱的人才会在号召下冲进去护盘。那么起来赚钱,跌下来护盘,形成一个圈又一个圈。不断的 套现,不断的护盘,不断的给IPO名额。寡头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


那 么中小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护盘,但是因为你的资金少,贡献小所以每次根本显示不出你的功劳,那么下次的IPO的名额对于你来说就是机会渺茫的。这个贡 献是不是可以量化,如果不可以量化就要靠感觉和决策人的喜好!在不断的扩大规模的同时,寡头的资金市值会越来越大,会大到可以影响一个交易所的走势,那么 这个时候,如果原有的寡头的场外资金链出现绷紧,就会选择卖货。但是如果卖货时机不对,一旦崩塌就会让毁掉原有的平衡,那么交易所就要不断给与给补充资金 的机会,那么这个机会最有效的也就是IPO的机会!从寡头和交易所的角度出发都必须维护现有的力量平衡,那么相对挤压的空间就是其他中小投资人的IPO的 空间。


如 果一个小的投资人像哈巴狗一样不断去维护,最后他并没有得到他认为他该得到的利益,在有期望的情况下,他不会造反。但是南京一年过去了,一年没有新的 IPO产生。加剧了平衡点的崩塌!之前在老牌交易所做投资人的一些大户有个别在有能力去勾兑政府利益的人中已经出去参股新的小的文交所。没有能力的一小部 分人,也在外力的引导下,去了其他的新开交易所去碰碰自己认为的运气!外边经常传闻某某大投资人离开南京文交所,只要用脑子去思考他,谁走他也不会走,因 为他们是既得利益最大受益者!


2第二种失衡 经纪商VS交易所


经 纪商和交易所之间的失衡。经纪队伍在邮币卡电子化这个市场中从来也没在交易所层面上内心真正的重视过。有人说他们很重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身边的这些人 他们私下聊的永远是感受不到!其实这个不怪交易所,因为这个行业发展的太快。很多人在固有的思维下难以一时转变。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交易所的第一阶段是 抢占交易标的物,因为事物发展初期很难让场内人相信一家交易所不会拿着货跑路。


第 二阶段是争抢大投资人的阶段,因为在初期所有的交易标的都很低廉,争夺的只是那个既有资金又有勇气的大投资人。各交易所之间的投资标的物虽然有价格有差 距,但是同一种标的物绝对不会出现几倍几十倍的差距!所以大的投资人代表着拉升,代表着脱颖而出,代表着巨大的赚钱效应的示范。我接触过的交易所不算少, 很多的领导的思维很简单:投资人比代理商重要多了,只要拉升不怕小客户不来。即使大跌下来,在盘面可控的情况下,只要几个大的寡头动一动,盘面就起来 了。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给自己的定向思维加固,所以改变确实很难!但是到了今天,随着规模越来越大,逐渐从封闭的圈子走向开放的圈子。已经不在是几个寡头 可以再去左右市场的了。


这 个时候交易所有两种选择,第一种继续供给养分给寡头让可控的寡头占有的份额超过80%,那么这种平衡还会继续。第二种选择强力打破原有的平衡,重新建立新 的可控的秩序!本次的下跌最大的诱因就是经纪商的客户跳转,虽说客户不会完全受经纪商控制,因为客户唯一忠诚的只有他的投资资金。但是反复的负能量以及新 所的赚钱效应一定会逐渐分流资金,因为带客户进场的人是代理商,而不是交易所!不管信任有多低,总会有一层信任的建立。代理商又分为两种一种大代理商一种 是中小代理商这个比例是19。看南京、中南、南方的报表,每个交易所情况是相似的,前三十名的大代理商以及他们所能辐射到的小代理商对于交易所的客户保 有量占有70%以上。大代理商的产生有原有进场的优质条件,有方法的特殊化,有时间的早期因素。


前 30名的经纪商,有一些是就是线上藏品托管人,但是更多的身份也是小的投资人,上面已经论述过了。前30名的很多经纪商是不满足于只赚佣金的层面的,如果 只有佣金收入,对于其是没有约束力量的,但是交易所往往并没有重视起来这帮人的利益诉求!但是对于一个排名在前30名后的代理商来说,他们最大的诉求就是 佣金收入,他们跟交易所唯一的利益就是赚钱效应和佣金收入,是没有感情和利益瓜葛的。一旦佣金收入降低和赚钱效应降低他们就会选择能给与他们利益的地方。 小的经纪商判断力是有偏差的,他们也会看示范效应才会蜂拥而至,一旦有大代理商离开,那么这种崩塌连带效应就产生了!


我认为交易所的第三阶段是对于优质代理商的争夺战,已经不在货源和主力的争夺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更重视,谁能给与的利益吸引力更大,或者着说从交易所层面谁能最先从现在的无序状态把经纪商的利益诉求与投资人的利益诉求达到平衡谁就能超越!


3第三种失衡 投资人VS交易所字


投 资人和交易所之间的失衡。投资人与交易所之间的失衡前面论述过一个是ipo的问题,还有最大的问题是锁仓的问题。自从第一轮下跌开始,每次下跌都是以投资 者锁仓和护盘为终结。随着盘子越来越大,锁仓的比例越来越多。很多投资人由于强制锁定也从中获利,但是总会有那么一天锁仓带给投资人的不在是升值,而是疯 狂的贬值。并且不管什么样的投资人他们的最终诉求都是套现。如果一个初始控盘度就不是很高的投资人在一波下跌中不但没有套现并且还大量的锁仓和买入,那么 如果未来有利益预期每个人都会干。但是如果随着时间的延长和预期衰落的情况下,那么锁仓就成为藏品投资人最大的负担。


有 苦不敢说的原因是因为不想破坏那个并没有量化的预期!但是不管玩的再好的高手,如果在控制的人预期长时间未能满足的情况下都是束手无策的。一个投资人想尽 一切办法去挂牌,用尽自己一切的笑容去哀求得到的是义务而不是利益。那么这种情况会慢慢变了味道。并且高比例的锁仓永远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总会有解锁 的那一天,就像股市的大小非一样。锁仓是为了减少筹码供应,减少筹码供应务必造成藏品价格的上升。但是锁仓到期的时间永远不可能由于每个人预期的那样在行 情上升的过程的那个点解锁。如果一旦锁仓的负面效应在下跌的初期开始释放,那么一定是一个灾难。因为巨大的筹码流入市场,再次稀释原本就减少的资金。交易 所现阶段可能能控制住挂牌人的情绪,但是随着挂牌的藏品越来越多,这种控制力会越来越弱。锁仓是一个非市场化的行为,当无法抗衡市场的时候这颗*甚至可 能成为*!


4第四种失衡 托管人VS挂牌人字


托 管中小户与藏品挂牌人的失衡。有些藏品挂牌人拿到交易标的藏品挂牌,但是相反由于藏品属性的问题,藏品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一些人手中。当有其他的人拿着货物 进入交易所的时候,一个正规的交易所不会不接受货物的进场。但是往往手里有着巨量货物的中小托管人都是现货市场的人。交易所原以为可以通过托管阶段达到的 互联网思维中人人为我的效应反而减弱。因为哪个散户都不会因为自己手里有个几张几十张藏品来送货的。但是这些俗称跟着坐车的人,他们在电子盘上并没有 任何的贡献和促进。他们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把手里的货不断的打进交易所然后换成现金出局。


一 个人一旦通过一种熟悉的方式赚到钱后,那么他就会再这条道路上越行越远。周而复始不断的托管,不断的套现!对于原有的藏品申请挂牌人来说这个也是巨大的打 击,因为要完成上涨的节奏,又要筹备大批现金去接纳那不得不去接受的筹码。但是既然藏品挂牌人选择挂牌那么他就有义务,我认为能到挂牌量的50%以上的藏 品挂牌申请人就不要矫情了,如果一张散户投资者的藏品都没有,你这个钱赚的太容易了吧!并且也不符合互联网+的精神!如何给与一些大货送托人一定是后期每 个交易所都会去思考的问题!失衡就会造成心情不愉快,不愉快在特定的阶段会被压制,但一当压制消失,产生的爆发力将是巨大的!


在 上一个平衡机制中,很多利益团体的诉求被压制中。在一波下跌后,利益失衡。在外力的作用下把矛盾公开化,把利益链挣脱断。这次的下跌,是利益的失衡,是情 绪的爆发。墙倒众人推,如果只是利益链的断裂,修复起来会很容易。但是情绪的爆发积怨的爆发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修复的。我在上面反复论述流通性的重要性,在 短时间内老所由于存量会员的规模并不会被超越。现在目前的失衡已经产生,无数只狼才窥视那仅存的流通性。现在最缺的也是时间,一旦新所在培养经纪商上下大 工夫,并且稳定盘面。那么会员的数量会暴增。如果所和所之间会员的数量相差的比例不足30%的时候,那么超越只是瞬间的事情!因为这个是互联网时代而不在 是传统的那个世界!更多的交易所现在做的更多的工作是对于自身平台股东实力的增强,但是如果一辆崭新即将售卖的高级轿车,在短时间内车漆不断的老化,并且 这种老化呈现在每个顾客眼前,那么还会有谁会去购买?


任 何利益团体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达到无序到平衡最后再到外力打破平衡的过程中不断的轮回。谁能在被超越之前重塑利益平衡,谁将会拿到那张称王的强有力的 筹码!利益团体需要时间去碰撞去找到那个切合点,但是现在最缺的也是时间。这个社会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这个市场不会到下,因为筹码 的天然炒作逻辑就在那放着。产量可控+文化属性+互联网逻辑+资产证券化浪潮。一个著名的邮币讲师我的偶像他说过:这个市场注定会发展成为仅此于股市的 第二大投资市场。对于这点我深信不疑。当利益再次达到平衡的时候,就是这个行业再次爆发的时候!


从 近三个月来观察,邮币卡投资的市场力量开始觉醒。谁都没有办法跟市场去对抗!谁都没有办法跟趋势对抗!这个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产业,除了政策,没有任何一个 人一个小团体可以去改变他未来的走势。任何对抗都是螳臂当车---找死!但是最后哪家交易所首先掌握市场,跟随市场,并且利用市场,平衡各方利益诉求,谁 将成为最后的称王的人!据笔者观察,近期的无序已经快达到了极致,当不断的碰撞后唯一产生的结果就是再次建立秩序!让我们拥抱这个时代,让我们拥抱这个互 联网的大潮!向死而生,拥抱市场!


 

中国钱网整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