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币是邮币卡市场中级别最高的国家级投资收藏品种,它由金银贵金属材质制成、制作精美、发行品种少、高贵、国家法定货币、发行量少。在金银币中,发行量少则几十枚、多则三、五万枚,很多公斤银币才三、四千枚。另外中国金币总公司几乎没有库存,没有打压市场的筹码;如果这些金银币一旦到了真正的集币爱好者手中几乎不会再进入市场;还有这么多年的礼品消耗使很多金银币品种与市场隔绝。于是你会发现在本轮行情回调中,绝大部分品种根本没有市场打压盘,只不过主动性买盘少了。但假如市场没有受到高价货源冲击、市场还在一天一天消耗早期的金银币品种,只不过相比之前速度慢一点,那市场迟早会因为货源枯竭而重新抬头向上,那金银币又有什么问题呢?本轮行情只不过是金银币的第一波比较像样的行情,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金银币的调整行情将会如何演变?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邮票,这是一个有共性的收藏投资品种,几年来邮票虽经历很多次涨涨跌跌,但暴跌的阴影让人还是有点恐惧。而这种恐惧对金银币来说是多余的,首先由于金银币和邮票的收藏队伍几乎是相关的,很多人在集邮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现金银币可能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他们选择收藏金银币,他们对金银币好坏的评判依据是发行量或题材,在邮票中发行量100万枚的是精品,它们的价格几乎是邮票面值的几百倍;而在金银币中发行量3、4万枚的是普通品种,这些币的价格只不过是材料价的3、4倍,是新品国家发行指导价的1倍到1.5倍。同一收藏类的品种,当然发行量3万枚的比发行量100万枚的好很多,更何况3、4万枚发行量的品种在行情回调中能出来几套,也许现在还有人能出100套、200套,但假如你在调整时段抛出,未来你想捡回50套都很难,毕竟这是稀缺资源,投资者收藏一枚少一枚,礼品消耗一枚少一枚。未来金银币收藏投资人数一定会越来越多,那与其现在这么折腾,还不如把筹码压得如“猴票”似的再一套一套套现。将来也许1OZ银币的发行量达30万枚、50万枚也并不奇怪,现在生肖彩银兔的发行量不是已达22万枚了,那发行量3、4万枚的藏品就是第二梯队的“老精稀”,这些品种可能是未来市场上活跃的精品,而现在的老精稀品种到那时就只能在拍卖市场上见了。
我们也许要改变观念,大家可能会将中国金银币和国外金银币相比,如德国、法国金银币的发行量多为1、2万枚,但要知道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而法国、德国才五千万人左右,中国对此类品种的疯狂程度绝对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所以发行量达30万或50万枚绝对不能算滥发,只能是一种无奈,是因为收藏队伍扩大后的无奈。另外大家习惯上认为德国、法国是发达国家,他们都很有钱,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公民虽然富裕,但由于消费观念不同,他们习惯于借贷消费,决定了他们的提前消费和过度消费,他们生活虽然很安逸舒适,但并没有过多的积蓄;而中国人历来勤劳节约,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变,中国的老百姓其实很有钱,他们的传统习惯是存钱,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也许很简单,但拿出个10万美金、20万美金也许未必是难事,而欧美很多老百姓甚至拿不出2、3万美金。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已不差钱,金银币成为大众藏品的群众基础已经建立。
在当今的大背景下,投资房产、股票及基金会面临巨亏;存银行根本无法保值增值,改革开放33年来,货币发行总量扩大了852倍,通胀严峻,存银行一定要慎重或适量;投资古董、字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如果你不懂就千万别介入,因为这个市场水很深;投资邮票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既然金银币的投资、收藏属性比邮票好,那何不选择金银币呢?其实投资金银币在目前的经济大背景下是一个无奈之举。
如果你选择在金银币行情的阶段高点下车,那也许你将补不回筹码,这和邮票有很大的差别,因为邮票有量。看一下公斤银币就知道了,价格好象很高,但在本轮回调中并没有大的获利盘涌出,因为量太少,才三、四千枚。前几年大家还能看到很多公斤足球银币,但这几年已越来越少,现在几乎看不到,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发行量只有3000枚,再过五年,可能市场上就一币难求了,价格上10万元也许是必然。而你如果在现在50000元的价位焦虑不堪,那就好比站在金矿上找金子,多此一举。早期金银币在市场上已几乎无货,理由很简单,发行量才几百、几千的藏品怎么可能是普通人想有就有的。
投资金银币切勿看重眼前利益,如果因为蝇头小利而放弃坚持,那5年后、10年后打开你的藏品,你会发现只有几百万或几十万发行量的品种。不是吗,很多商户在本轮行情的早期阶段几乎卖尽筹码,以致于现在只能做些金银衍生品(如金银条、章等)。
坚持金银币收藏,坚持长期投资,猴票的故事在金银币中一定会是平常事。
给大家推荐一个很好的股票私募机构,我和这家机构合作多年了,现在收益很稳定,以前自己也找不准哪只要涨,经常被套了,大家可以去试下.很诚信。 ▆点击这里进入中融资▆
注意:系统有装360,点击:继续访问就OK了658899.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23 6:48: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