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开馆之际,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将1878年至2006年发行的优秀邮票代表在“珍宝馆”展区集中展示,其中不乏镇馆之宝。
“大龙”身世至今成谜
大龙邮票 资料图片
清光绪四年(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时期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又称海关大龙邮票。1885年底发行小龙邮票后停止使用。使用期间未正式定名。因邮票图案为龙,图幅较第2套邮票(小龙邮票)相对大些,故称大龙邮票。这套邮票的诞生,揭开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序幕。 由于史料不全,至今大龙邮票的身世由来仍是一个谜团,它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史学界和收藏界仍有争论。
关于作者之争,业界有三派观点。一说是费拉尔,上海海关造册处德籍职员。从1894年发行的慈禧万寿邮票,到以后发行的加盖改值票、蟠龙邮票以及邮资明信片等,几乎全由他一人操持。同时,他还为上海、镇江等地的商埠邮政机构设计、印制过邮票。但他是1892年9月进入上海海关的,距离大龙邮票的发行已逾14年。
另一说法是马士,上海海关美籍职员。很多集邮家认为作者是外国人,理由之一是宝塔绘成6层,这位设计者显然不懂佛教。佛教的宝塔,层级都取单数,从七级浮屠到十三层宝塔,从来没有双数的。于是,有人便指出是曾任职海关税务司的美国人马士设计的邮票。但后来马士本人否定了此事,他在1929年7月25日给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柯尔氏邮书中说首次发行的中国邮票的设计出自我的手中,是一个误会。
第三种说法是中国艺术家。马士告诉朋友去看1905年中国贸易报告第一编统计要览,便知端倪。在他说的这份要览的附录中,有篇《华邮纪要》中写道“第一套邮计有一、三、五分银三枚,由本国技师镌制铜版……”种种说法让这套邮票的作者扑朔迷离。
盖戳“红印花”仅存一张
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简称红印花小壹圆,是中国早期最珍贵的邮票。传说只试盖了两整张(每张25枚),计50枚。清邮政当局嫌加盖字体过小,决定改用大字“当壹圆”字模,故加盖小字的称为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已发现存世仅为32枚。其中有四方连1件,横双连1件,其余均为单枚。
此次展出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是盖销有八卦戳的旧票,八卦戳是采用六爻叠成的八卦,分别表示不同的地名而使用的销票邮戳。历史上仅发现1枚,是传世孤品。
此票原为清代上海海关造册处德籍绘图员费拉尔所有。1926年1月,其婿英人雷本在上海邮票会上曾公开展出此票。第二年4月,他以1500元的价格把全框邮票转让给上海邮商陈复样,其中包括这枚“小壹圆”旧票;同年5月,陈氏将这枚珍邮以1000元转让给天津集邮家、袁世凯的二姐袁寒云。后来,袁氏又把这枚珍邮转卖给上海的外籍集邮家布许;布许又把这枚珍邮转售给福州的阮景光。
1931年,阮氏破产出售珍邮,又被布许购得;布许又将这枚珍邮转售给山东刘子惠。1944年7月,刘氏以1000美元售给上海集邮家马任全。1956年马任全将这枚珍邮捐献给了国家。
一套邮票竟有三版
邮政权本是国家主权象征,但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开始把持中国邮政权。此次展览展出的“中华民国临时中立”邮票就被深深地抹上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
据介绍,1912年初,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创立中华民国。列强们纷纷持观望态度。为了纪念这个里程碑式的伟大时刻,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身份要求当时的邮政部门发行邮票。而当时邮政发行权是法国人帛黎把持着,为了保持列强立场,帛黎居然采取在清代蟠龙邮票上加盖“临时中立”字样,以此表明邮政权的中立。
“邮政权本是国家主权,自己国家发行的邮票却盖"临时中立",不得不说是中国邮政权上的一个悲哀。”博物馆负责人朱彤说。
这套邮票刚发行就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强烈抵制,孙中山要求:“必须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帛黎却推说:“邮票发行成本太高,只能在原有版面上修改。”第二版便出现了“中华民国临时中立”的字样,结果更怪模怪样,成了令国人愤慨的事件。由于全国上下一致抵制,帛黎才不得不撤销前两版,在第三版邮票上正式加盖“中华民国”字样。(见题下图)
随着国民独立自主呼声的越发强烈,1921年,北洋政府外交部正式照会美、英、法、日四国,要求撤销在华客邮(对外国在华邮政的习称)。同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我国代表再次提出撤销“客邮”提案,1922年2月终于通过。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由印度政府交还英国在西藏所设邮局,客邮在华的非法活动才正式宣告结束。